新闻分类
每逢央企去搞非主业,总会招来一大片非议。哪家钢厂去养猪了、哪家冶炼企业去做房地产了、哪家化工企业向金融进军了……“不务正业”、“东张西望”的批评声此起彼伏。
有的企业会感到委屈,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只要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为企业划定一个发展框框呢?
主业、非主业,对一般企业,严格上不存在这样的分类。上百年从事某一产业,不影响企业今天彻底转行;在某一行业做到龙头老大,忽然想开拓新领域也很正常。专做一行或者多元化,都不乏成功案例。甚至,面对外界“专业化、多元化哪个更好”的争论,曾有企业家很不屑:“我想投资什么就投资什么,赔还是赚都是自己的事。”话说得直接,必须承认企业的确拥有自主权。
但是,为什么央企会有明确的主业、非主业之分?每逢央企主业变动,国资委都会公开发布?对非主业投资,虽非一律禁止,但不准超过一定比例?
这是央企的特殊定位决定的。2003年国资委成立,“央企”概念出现。当时,央企基本是多元化企业,有人戏称“油条大饼,卫星导弹,央企都干。”在国民经济95个大类行业中,央企涉足了86个。出于增强竞争力的考虑,央企的出资人代表——国资委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了调整结构、做强主业的要求,并采取了辅业剥离、政策性破产等一系列措施,多数央企逐步改变布局分散的状况,形成自己的主业。
随着经营状况好转,央企的使命进一步清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只是央企职责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关键领域发挥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同时提高核心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
关键领域,主要指涉及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国资委曾专门列举了军工、电信、石油石化等8个行业。虽然鉴于经济发展和新兴行业出现,具体领域有调整,但基本原则没大的变化。5月14日,中盐集团主业刚调整,人们会发现,只是增加了盐化工,核心还是盐,不能去搞石油化工,倘若再去搞房地产、太阳能、服装家电,更是大大的“跑题”。出于类似考虑,国资委也曾对78家房地产非主业的央企下过“清退令”。不专注主业,看什么赚钱就去搞什么,哪块市场热就奔哪儿,肯定和国家发展央企的初衷不符。
参与国际竞争,央企的主业显然也做得不够强。通常认为,专注一行“精耕细作”,更有利于掌握核心技术并获得市场及品牌方面的积累。全球500强企业,80%是专业化的公司,只有20%是多元化公司。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有38家央企进入全球500强,甚至一度出现市值第一的企业,但是,我国仍然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国际品牌。原本就有差距,再分心去搞其他产业,恐怕只会离国际一流企业更远。
近几年,国资委一再强调要专注主业,但并不能完全抑制住央企多元化的冲动。市场形势好时,企业资金充裕,总想多收购、多开发,特别是在来钱快的行业多上项目。形势不好时,又会有企业为了安置人员、缓解压力而临时搞一些辅业。虽然具体的企业有具体的难处、具体的理由,但总体上看,进行多元化尝试、取得成果的极少,而三九、华源则因盲目扩张陷入困境。
2012年,国资委开始在所有央企及其二、三级企业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这项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主业发展得怎样。搞辅业赚得再多,考核时可能也不会加什么分。“出资人”指挥棒已非常清晰。央企,还是扎扎实实做好实业、全心全意干好本行,更符合国有企业的基本属性,也更符合国家“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针。
(本文章摘自5月28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