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k8凯发

.HJ04_mobiles{ background-color: #fff; } .HJZF2__header-HJ01_search { background: url(/noimg/noimg.jpg) no-repeat center; background-size: 100%; } .HJZF2__header_scroll{ background: #fff; } .HJZF2__header_scroll a,.HJZF2__header_scroll .HJZF2_header-HJ01_nav .main-nav > li h2, .HJZF2_header-HJ01_nav .main-nav .nav_tells_drop { color: #333; } .HJZF2__header_scroll .HJZF2__header-HJ01_search{ background: url(/Tpl/HJZF2_Z/img/mobiles_search1.svg) no-repeat center; background-size: 100%; } .search_submit_bg i{ font-size:20px; color:#fff; } .head-12__nav__dropdown-menu li:hover a,.head-12__nav__dropdown-menu li ul li:hover a{ background-color: #; color:#fff; } .HJZF2__header_scroll .head-12__nav__dropdown-menu li:hover a,.HJZF2__header_scroll .head-12__nav__dropdown-menu li ul li:hover a{ color:#fff; background-color: #; } .HJZF2__header_scroll.active .head_langauge i,.HJZF2__header_scroll.active .head_langauge span,.HJZF2__header_scroll.active .search_submit_bg i{ color: #333; } @media (min-width: 992px) and (max-width: 1200px){ .hidden-lg-my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mobiles_searchbutton
    人民网:挺直脊梁 强军富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纪实
      2012/05/11| 阅读次数:2156

        这是一家令国人自豪、让世界注目的央企——

      56年来,他们创造了诸多“第一”:第一个实战应用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第一个机动发射的地地导弹武器系统、第一枚超音速飞航导弹、第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第一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和实用新型……

      在举世瞩目的多次国庆阅兵典礼上,他们研制生产的数十种型号导弹武器装备昂首阔步经过天安门广场,极大地扬了国威、壮了军威!

      自2007年起,短短几年间,他们的经营业绩从央企排名第117位跃升至第13位。

      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展大国雄风

      威武雄壮的导弹方队、为北京奥运保驾护航的安保系统、为天宫和神八交会对接穿针引线的微波雷达……航天科工创造的业绩,堪称辉煌

      “载着祖国的尊严,带着人民的意愿,威武之师,昂首阔步,走过天安门,走入世界的眼帘。我看到,崇山峻岭,高原边疆,辽阔的海域,无垠的空间,筑起了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安全防线……”

      这首《国庆阅兵盛典抒怀》的作者,就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许达哲。2009年10月1日,与祖国的航天事业同龄的他受邀参加国庆60周年大阅兵,当亲眼目睹自己参与研制的新型导弹武器装备列队威武雄壮地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以诗抒怀。

      是的,怎能让人不激动呢?在这次举世瞩目的阅兵盛典上,航天科工参阅装备阵容强大,新型导弹装备和各类重型运载装备占到全部阅兵装备的1/4;在接受检阅的16种新型导弹武器装备中,有11种型号出自航天科工。其中,既有可以垂直发射、全方位拦截来袭目标的新型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也有新型中远程地地导弹,还有用于精确打击纵深重要目标的新型陆基巡航导弹。一枚枚凝结着几代航天科工人智慧与汗水的神威之剑,为国家构筑起先进的国土防空体系和远程精确打击体系,让国人挺直了腰杆!

      让航天科工人引以为豪的,还有他们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用一项项创新成果,为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社会安全作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航天科工旗下的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研制的增值税发票防伪税控系统,每年为国家增加税收数千亿元,被党和国家誉为防止偷漏税的“撒手锏”、“生命线”;

      航天科工研制的奥运火炬,战胜了高寒低压、缺氧大风,于2008年5月8日在珠峰峰顶点燃,使奥运圣火照亮世界之巅,“奥运火,航天心”声名远播;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航天科工设计、完成的海陆空立体化安保科技系统,为7个赛区的94个场馆保驾护航,实现了“零失误”的安保目标;

      在历次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特别是首现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科工大显身手:二院科研团队研制的微波雷达,在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相距217公里时就实现双向捕获,一根红线牵引,保障“太空之吻”完善无缺;四院技术人员研制的生理信号测试盒等医监医保系统产品和食品加热装置等环控生保系统产品等,为航天员量身定做了舒适的太空空调、医院、厨房;

      在应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特大灾害中,由航天科工研制的IDR卫星基站、应急通信车、紧急抢险车、防疫车、救护车等组成的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系统,打通了绝地孤岛的信息通道,挽救了无数垂危的生命……

      一项项新奇特的技术,一件件高精尖的产品,让人目瞪口呆、叹为观止!

      强创新之基

      航天科工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机制,极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航天科工的辉煌业绩是如何创造的?

      “自主创新!”许达哲的回答掷地有声,“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航天科工的过去,也不会有航天科工的今天和未来。”

      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我国的导弹武器装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航天科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史。”1968年大学毕业就投身于中国导弹事业的三院杨宝奎总师,说起往事不胜感慨,“航天科工的自主创新,是逼出来的!”

      航天科工的前身,是组建于1956年的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导弹研制的关键时刻,苏联于1960年撤走了全部专员,使工作陷入困境。

      “我们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争气弹’!” 在一无图纸参照、二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黄纬禄和他们的一批战友,战胜了无法想象的困难和挑战,掌握了系列核心技术,放飞了一枚枚中华神剑——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1982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型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一号”跃出水面,直飞蓝天!

      56年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构筑起整体水平国内领头、部分技术国际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飞航导弹系统、地地导弹系统等研制生产体系,守护着祖国的陆、海、空、天!

      “大防务、大安全”的理念创新,催生了宽广的军民融合创新之路

      新的历史时期,航天科工又承担起新的使命:军民融合,进入经济主战场,提升产业竞争力。

      军民融合,航天科工的困难大:船舶、卫星、飞机,都可兼顾军用民用,导弹如何民用?闻所未闻!

      航天科工领导班子创造性地提出“大防务、大安全”理念:航天科工不仅要为传统的国土防务、国土安全服务,也要为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乃至文化安全尽力尽责;导弹虽然不能民用,导弹技术却可以为民造福!

      思路一变天地宽。航天科工确立了“集成导弹技术、瞄准市场需求、服务科学发展”的思路,突出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业务板块,二次创业、续写辉煌。

      2011年8月,航天科工力挫群雄,成功中标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项目。该项目集成了物联网、云计算等IT领域多项前沿技术,航天科工此次中标,体现了业内人士对“航天安保”这一品牌的高度认可。圆满完成奥运安保任务后,航天科工又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大显身手,铸就了中国安保第一品牌。

      近年来高层楼宇火灾事故不断,传统的防火技术鞭长莫及,消防部门干着急、没办法。航天科工研制的“高空灭火弹”,可准确命中目标、快速扑灭火灾!

      “上世纪90年代,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偷逃骗税的犯罪行为异常猖獗,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安全。”航天信息董事长于滨告诉记者,航天科工自主研制出防伪税控系统,成为国家指定的研制、生产和销售许可单位,有力推进了“三金工程”(金税、金盾、金卡)的实施。

      在位于湖北孝感的四院万山公司,记者目睹了精巧灵活的“大力士”的风采:在司机的操控下,重型平板运输车的56个巨型轮胎一齐升降、转向,6米宽、20米长的车体随之平稳倾斜、原地转向,载重可达数百吨。“这种重型平板车是地道的‘航天造’!”副总设计师杨凯满脸自豪,“2004年以前,高端重型工程装备市场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我们研制出系列重型运输车,出口到韩、美、澳等10多个国家!”

      航天科工副总经理曹建国告诉记者,从2007年起,集团公司的民品营业收入超过军品,形成了军民互动、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创新机制激发创造激情和创新活力,让想创新的有动力、不想创新的有压力

      创新知易行难,如何让企业永葆创造的激情和创新的活力?

      航天科工科技与质量部部长符志民告诉记者,近年来集团公司通过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使想创新的有动力、不想创新的有压力!

      航天科工抓住绩效评价这个“牛鼻子”,把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项目研发、创新能力建设纳入企业综合经营绩效考评体系,严格考核;完善激励机制,把所属企业自主投入的科技创新经费视为利润和效益,鼓励发明创造,对贡献突出的单位、集体和个人给予重奖;出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自主创新工作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单位须按照不低于营业收入总额的3%的比例安排本年度自主创新经费预算,并纳入本单位全面预算管理。

      机制作保障,创新增活力。“十一五”以来,航天科工科技投入逾500亿元,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年平均超过12%,远高于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6.74%的平均水平;发明逐年增加,千名研究开发人员拥有的授权发明证书量增长了39倍。

      航天科工累计获得国家各类科学技术奖939项,其中2007年、2008年连续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5项,是我国获国家科技特等奖、国防科技特等奖NO1的单位。

      固人才之本

      航天科工始终抓住人才这个根本,用独具特色的育人之法、选人之规、用人之道,造就了一支朝气蓬勃、勇于奉献、善于攀登的创新队伍

      谁挑起了航天科工事业的大梁?年轻人!目前航天科工35—45岁的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研生产一线的中坚力量。

      “航天科工不仅是高科技的摇篮,更是杰出人才成长的沃土。”曹建国说,“航天科工用独具特色的育人之法、选人之规、用人之道,造就了一支朝气蓬勃、勇于奉献、善于攀登的创新队伍。”

      甘做人梯育人才,一棵大树背后长出一片茂密的树林

      4月20日,航天科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巩鹏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三院33所正式挂牌。40岁出头的巩鹏激动地说:“如果没有秦景方师傅毫无保留的传帮带,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师带徒”是航天科工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在三院档案馆里,完整地保存着一批总师、副总师当年亲手书写的设计报告,一张张附带说明的设计图纸,成为年轻人常用常新的知识宝库;二院二部把老一辈留下的纸质资料分类、归档,制成电子图书馆,新员工在计算机上一搜即得……

      当过3个型号总师的杨宝奎值得骄傲的事情,是教出了3个型号总师,培养了15位副总师、40多位主任设计师。

      老一辈甘当人梯,新一代薪火相传:三院三部11室主任王长青创办了“研究生论坛”,导师与70后、80后们在这个平台上定期交流;四院江北公司的数控技术能手周大华,办起了辅助编程学习小组,利用每周三的晚上,亲自给车间的18名徒弟授课。

      一个标准选人才,让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采访中,副总经理曹建国讲了一个小故事:集团公司破格提拔了一位70后。谈话时,这位70后第一句话就是:“感谢集团公司领导……”我打断他说:“这话说得不对,你要首先感谢你自己。是因为你自己工作勤奋、表现好,才被破格提拔的。”

      “我们在选人上坚持一条原则:唯才是举。只要你有能力、有水平,不用打招呼、跑关系,也会被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曹建国说。

      航天科工在人才选拔上的另一大特色,是不搞论资排辈。无论是集团公司层面,还是下面的研究院所、公司企业,都是不拘一格选人才,给优秀的年轻人压担子、让位子。

      四院院长刘石泉,当时年仅31岁就作为新一代航天型号产品设计方案的负责人“进京赶考”。结果,他提出的方案用极少的科研经费就实现了产品定型。

      在航天科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双励”政策用人才,让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有面子、有奔头

      在用人方面,航天科工一直采取“精神鼓励+物质激励”的“两励”政策,让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才有面子、得实惠。

      精神鼓励,就是把各种荣誉向创新人才倾斜:在劳动模范、十佳青年、岗位能手等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中,集团公司优先考虑表现突出的创新人才;每年表彰“十大科技英才”、“十大技能高手”;以个人名义命名创新工作室和优秀班组。

      物质激励,就是让做出贡献的创新人才得到适当的回报: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奖励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建功立业;激励发明创造,员工每创造1项发明奖励数千元;对于集团级、国家创新团队,每年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成员培训、出国学习……

      为改变“学而优则仕”、“技而优则仕”的局面,航天科工推出了“工艺大师”和“首席专业大师”:受聘这两项称号的人员,其福利待遇参照集团公司重点型号总设计师制定,部分人员在住房、薪金等各项待遇上已超过本单位的行政领导。

      截至目前,集团公司的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达到4支,集团级创新团队增加到35支;涌现出8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塑文化之魂

      航天科工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一核心价值观,履行“科技强军、创新报国”的企业使命,发扬“求实、创新、协同、奉献”的企业精神,为自主创新注入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在航天科工采访,记者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而又强烈的文化氛围。

      航天科工的企业文化是什么?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这一核心价值观,是由此催生的“科技强军、创新报国”的企业使命和“求实、创新、协同、奉献”的企业精神。

      “航天科工的企业文化,是航天精神与公司实际、时代要求的有机结合。”副总经理方向明说,“这种深厚的企业文化,像一股无形的内在动力,推动着航天科工不断创造辉煌。”

      默默奉献,航天科工人独特的精神气质

      无论是在航天科工的总部大楼,还是在其所属的研究院所、工厂企业,总能看到八个醒目的大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有人问:作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企业,为什么还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作为核心价值观?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航天科工的属性所决定的。”许达哲回答得很实在:研制国防武器装备、铸造国家安全基石,是航天科工作为军工企业的价值所在;作为中央直属的特大型企业,把企业做强做优就是国家利益。“当然,如果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后者会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于前者。”

      正是这种自觉追求,催生了航天科工特有的精神气质:默默奉献。

      默默奉献,成为老同志“传帮带”的第一课。一个新分配到三院的年轻人找到杨宝奎:“我到这里来怎么发展啊?”杨宝奎告诉他:“个人只是大海当中的一滴水,太阳一暴晒,一下子就蒸发了。只有国家兴旺、企业发达,个人才会有发展的空间。”

      默默奉献,在军品研制中屡见不鲜:大量新技术验证试验用的都是小飞机,剧烈的摇摆、颠簸让人呕吐不止,王长青和同事带着塑料袋,边吐边做试验;三院型号总设计师刘永才院士在一次现场排故中没来得及赶回驻地吃饭,加上长期积劳成疾,结果胃病复发、造成大出血,手术后胃被切除了2/3……

      默默奉献,在军民融合中也是家常便饭。为了按期拿出合格的产品,许多人“白加黑”、“五加二”;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前的3个月,安保科技系统总设计师田培森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任务完成到医院一检查,已是肝癌晚期!

      “这实在算不上什么事迹,我们的同事都是这样子干过来的。”田培森对记者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求实、协同,航天科工人可贵的文化品格

      把“求实”摆在企业精神的第一位,曾有一番“是不是老套了”的争论。

      对此,许达哲说:“关键不在是不是‘老套’,而在于是不是需要。搞武器装备,来不得一点花架子。一按电钮,成就是成,败就是败。”

      仅从对产品质量近乎苛刻的要求上,就不难看出航天科工人的“实诚”劲儿。2000年12月,四院所属的红峰厂从“山楂树之恋”湖北远安小城迁到孝感,转年的5月7日,厂里的几个负责人在500多人前用大锤砸毁了两个次品。有人惋惜:这一砸好几万元,其实有些零件还可以用。当时的厂长文晓林回答:“质量就是生命,义无反顾地砸,就是要砸出改进质量的决心。”

      航天科工的“协同”精神,同样颇具特色。

      许多人向记者讲述已经去世的“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的“四共同”法则:有问题共同商量,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

      其中厉害之处,就是“有余量共同掌握”。黄纬禄这样解释:要注意大力协作,因为有大量的科技工作是由多数人或多个集体来完成的……协作中的每个成员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上加好,但是向别人提要求时要实事求是,不要任意加码,把超指标的余地留给别人。

      让广大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使企业文化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怎么结合实际、让企业文化有持久的生命力?

      许达哲给出的答案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我曾长期在一线工作,深知航天人内心的酸甜苦辣和肩负的巨大压力。因此,一方面一定要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默默奉献、艰苦奋斗,让大家有使命感、责任感;另一方面,要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与市场接轨的待遇,给员工健康的身心、体面的生活。”

      遵循这样的理念,航天科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求各级党组织从心底里关注员工、关心员工、关爱员工,想方设法保障身心健康、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健全了职工健康保障体系,提出要“一个不倒、人人健康”;为型号人员开辟绿色通道,组织医护人员到一线试验靶场巡诊。

      针对企业职工出差多、野外试验多的特点,航天科工党组特别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向科研生产骨干人员发放“连心卡”、保障需求反馈单,帮助照顾家中的老幼病残。

      “有了顺心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二院二部五室党支部书记刘大军深有感触地说,“一项心理测验表明,普通人的压力指数在500左右,航天人起码在800上下。但通过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真的是做到了‘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望未来,任重而道远。采访结束时,总经理许达哲对记者说:“我们清醒地知道,我们的导弹武器装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民品工业还需要做大做强。航天科工将一如既往、奋勇拼搏,向着‘打造国际航天防务公司’这个目标奋力前行;牢记强军富国的使命,切实履行对社会的承诺,‘放飞神剑,收获和平!’”  (本文章摘自5月8日《人民日报》)

    CopyRight © 2024 k8凯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97479339号 免责声明  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
    网站地图  所有标签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

    电话:0555-5200200

    传真:0555-5200222

    邮箱:sattty@gwlxzd.com.cn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霍里山大道南段9号

    k8凯发